近日,海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海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海南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及主要任務。
戰略定位
錨定“兩個領先”目標,堅持改革創新,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先行區、生態環境質量標桿區、陸海統籌保護發展實踐區、“兩山”轉化實踐試驗區、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示范區,為高質量高標準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海南樣板奠定基礎。
發展目標
展望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海南成為在國際上展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靚麗名片。
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整體補齊生態環境領域基礎設施短板,生態文明制度更加完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建成空氣清新、水體潔凈、土壤安全、生態良好、人居整潔的美麗海南。
主要任務
1.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統籌自然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培育綠色新動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生態產品價值轉換
? 建設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
探索建立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分領域、分區域、分行業核算生態產品價值,搭建生態產品價值評價基礎數據庫。
? 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基地
鞏固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實踐成果,鼓勵省內生態環境優勢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基礎好的市縣、鄉鎮、村、流域積極申報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以五指山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等中部山區市縣為重點,開展生態產品價值總量核算,基于區域生態環境優勢與產業發展需求,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創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基地。
2. 主動落實“雙碳”目標
面向碳排放達峰目標、碳中和愿景,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全面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協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降低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主動落實“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能力建設
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和核算體系。建設應對氣候變化綜合管理平臺。開發生態系統碳匯方法學,掌握碳匯資源現狀。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
? 碳減排重點工程
在洋浦、澄邁等地開展碳捕集封存、運輸和利用的一體化示范項目。在臨高金牌港產業園、海口江東新區建設零碳建筑。在??诮瓥|新區、三亞崖州科技城、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等區域因地制宜開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建設。在洋浦經濟開發區和海南老城經濟開發區建設綠色低碳工業園區,探索區域綠色低碳發展的有效路徑。推廣清潔能源汽車,建設世界新能源汽車體驗中心。建設碳普惠推廣與應用工程,建立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碳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
? 清潔能源島建設
建設分布式綜合能源站。建設光伏、海上風電、生物質發電項目,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
? 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建設
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本底調查。推進紅樹林及海草床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與碳匯開發耦合工程,探索增匯途徑。開展基于碳中和的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理論研究。建設紅樹林及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項目試點及示范區。開展藍碳交易方法學及機制研究。構建面向東南亞的藍色碳匯交易平臺。
? 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增效
在中部山區建設碳中和示范區。開展空氣質量達標與碳排放達峰“雙達”試點。建設農業生態增匯工程。推動綠色高效制冷示范項目, 加速淘汰氫氯氟碳化物制冷劑。開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深度減排示范工程,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
3. 建設陸海統籌保護發展實踐區
堅持陸海規劃統籌、功能協調、環境質量標準銜接,以“美麗海灣”為總抓手,建設“碧海藍天、潔凈沙灘”的美麗海洋, 提升公眾臨海親海的幸福感,建設陸海統籌保護發展實踐區。
“美麗海灣”先行示范區建設
? 重點海灣污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
推進萬寧小海,文昌清瀾灣、馮家灣,??跂|寨港,陵水新村灣、黎安港,儋州新英灣,澄邁邊灣等重點海灣污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
? “美麗海灣”先行示范區建設
在鋪前灣、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榆林灣、后水灣、峨蔓- 魚骨灣、木蘭灣、博鰲港灣、小海潟湖、石梅灣、新村灣、香水灣、龍沐灣、北黎灣、感城港灣、棋子灣、博鋪港灣及花場灣等海灣開展“美麗海灣”先行示范區創建。
4. 打造環境質量全國“標桿”
突出精準、科學、依法、系統治污,實施精細化環境污染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保持生態環境質量全國領先。
提升水環境質量
? 飲用水水源保護
開展松濤水庫、大廣壩水庫、牛路嶺水庫、紅嶺水庫、赤田水庫等若干優質水源全島供水研究;深入開展全省水源地問題摸排整治、在用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和鄉(村)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
? 流域水環境治理
開展珠溪河、文教河、羅帶河(含高坡嶺水庫)、東山河、三亞河、望樓河、鐵爐溪、塔洋河、南羅溪、珠碧江(含珠碧江水庫)、北門江、文昌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
? 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
實施??谑小⑷齺喪小①僦菔?、瓊海市、定安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和陵水黎族自治縣等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
? 水資源優化調度
實施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寧遠河生態流量保障工程。
? 水生態修復
推進重點江河河段水生態保護修復與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水美鄉村建設工程。
提升環境空氣質量
? 重點企業深度治理
開展重點企業中石化海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碼頭及罐區揮發性有機物油氣回收治理。推進洋浦經濟開發區集中供熱工程,淘汰集中供熱范圍內的分散供熱鍋爐。開展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海南逸盛石化有限公司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
? 移動源污染防治
實施港航岸電建設工程。推廣地面電源。替代飛機輔助動力裝置。車船結構升級改造??刂迫加蛙嚤S辛浚哟笠噪妱悠?、節能汽車為主的清潔能源運輸裝備應用,擴大公交客運、出租客運、城市物流等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社會運營領域力爭 2025 年實現清潔能源化。加快淘汰國三排放標準的柴油車、采用稀薄燃燒技術或“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輛。
? 面源污染防治
全面加強揚塵、餐飲油煙、檳榔熏烤、煙花爆竹的監管體系建設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完善秸稈收儲體系,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在定安萬寧、瓊海、瓊中、屯昌、陵水等檳榔主產區設立節能環保型檳榔烘烤技術與設備示范基地。推進海口、三亞建設集中噴涂工程中心。
? 提升大氣環境治理精細化能力
建立省-市(縣)聯動的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編制及定時更新機制,常態化開展省和市縣排放清單編制及更新工作。
保障土壤生態環境質量安全
? 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
以重點耕地、農產品超標區域耕地、化工園區、重要陸域輸油管線周邊等為重點開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
? 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
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和高風險地塊為重點實施土壤和地下水的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在部分市縣實施耕地土壤安全利用與修復工程。
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 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建設、農村公廁建設、戶廁防滲漏改造、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體治理以及畜禽糞污和秸稈綜合利用。
? 農藥、化肥減量增效
補助扶持推廣高效低毒生物農藥、有機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 實施生態防控、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和測土施肥項目,促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
? 農藥包裝廢棄物處置
在田間地頭、村口和農藥經銷點合理規劃布局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箱(有害垃圾回收箱),提高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能力。
5. 維護自貿港生態安全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進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系統治理與保育,實施典型生態系統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強化生態保護監管,提升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維護海南自由貿易港生態安全。
自然生態保護與修復
? 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修復
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修復以保護保育為主,核心區域實施封禁管護,保護和恢復熱帶雨林以及區域內珍稀植物、動物生境和棲息地。
? 生物多樣性保護
建設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點,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設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建設珍稀瀕危物種和重要遺傳資源繁育基地, 新建 3-5 個原生境保護點。重點恢復和發展海南長臂猿、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海南坡鹿、坡壘、白木香、降香黃檀、野生稻、野生蘭等種群數量。
? 昌化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實施昌化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系統工程, 包括生態系統質量提升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清潔流域建設、水環境綜合治理與水質提升、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和生態型土地整治與修復。
? 典型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以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清瀾港省級自然保護區、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龍灣青梅港自然保護區、三亞鐵爐港紅樹林市級自然保護區、儋州新英灣紅樹林市級自然保護區、澄邁花場灣紅樹林市級自然保護區等為重點開展岸線岸灘修復、典型生態系統恢復。
6.守牢生態環境底線
補齊城鄉環境基礎設施短板,系統提升環境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應急體系,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保障生態環境與健康。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 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持續推進 18 個市縣及洋浦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網 2200 公里以上,基本消除管網空白區。
? 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持續推進海口、三亞、儋州、文昌、瓊海、東方、陵水、昌江、屯昌等市縣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
? 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
在昌江、洋浦等區域新建或擴建危險廢物處置、水泥窯協同處置設施等。
7.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
圍繞海南自由貿易港以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集成,大力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提升環境監管能力
? 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整合優化完善現有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加強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提升省級和市縣監測能力。
? 生態環境執法監管能力建設
推進各市縣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標準化建設。
? 環境應急基礎能力建設
加強全省環境應急基礎能力建設,配齊省及市縣應急通訊設備、定位設備、現場快速檢測分析設備等應急物資。試點建設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
? 環境科技能力建設
實施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本地科研院所能力提升工程。創建高規格、開放型、國際化的生態環境研究機構。支持企業積極創建科技創新龍頭企業和典型示范企業。
? 智慧環保信息化建設
在智慧海南建設框架下,整合已有信息化系統和信息資源,采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建設集監測預警、綜合分析、決策支持、環境監管、應急響應和公眾服務等業務應用于一體的智慧環保決策平臺。
8.弘揚現代生態文化
堅持廣泛發動,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繁榮海南特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厚植崇尚簡約低碳的社會風尚,推動城鄉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綠色化,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新風尚。
弘揚生態文化
? 生態文明思想宣傳行動
開展專題宣講行動,組織實踐案例宣傳,每年組織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典型實踐案例宣傳與交流活動 3 次以上。
? 生態文化傳播行動
實施生態文化精品工程,組織創作反映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際、承載生態價值理念,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生態文化作品。
? 生態文明全民教育行動
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生產企業等各級各類培訓體系。開展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創建工作,到 2025 年創建 3-5 個省級以上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 生態文明全民行動
組織開展各類生態文明主題活動,開展系列綠色創建、評選“海南生態人物”、發起“全民公約”社會倡議活動。引領全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組織開展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餐飲、綠色快遞等活動。
? 綠色生態示范創建行動
全力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市縣、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推進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幼兒園)、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綠色酒店、綠色醫院、綠色企業、綠色建筑等綠色系列創建活動。
來源:海南省政府辦公廳